禅语有云:春来花自青,秋至叶飘零。《菜根谭》开篇即言:"醲肥辛甘非真味,真味只是淡;神奇卓异非至人,至人只是常。"人间至味是清欢,人生至境是平常。修得一颗平常心,看花开花落,观云卷云舒,自在从容度此生。
苼喜堂看淡得失心《幽梦影》中说:"值太平世,生湖山郡,官长廉静,家道优裕,娶妇贤淑,生子聪慧,人生如此,可云全福。"最难得的福气,恰恰是最平常的生活。唐代白居易晚年闲居洛阳,在《偶作寄朗之》中写道:"放眼看山山更好,安心度日日偏长。"不为官场得失所困,安享平常日子,反而看见了生活的真趣。宋代诗人邵雍隐居洛阳时,自号"安乐先生",其《安乐吟》云:"风月情怀,江湖性气。色斯其举,翔而后至。"在平常日子里品出真滋味,在简单生活中悟得大自在。真正的富有,不是拥有得多,而是计较得少。修得一颗平常心,得之不喜,失之不忧,方能真正安享生活。
苼喜堂简素生活心清代文学家沈复在《浮生六记》中记述:"余扫墓山中,捡有峦纹可观之石,归与芸商榷:'用油灰叠宣州石于白石盆,取色匀也。'"几块山石,一个瓦盆,便能营造出一方雅趣。生活的诗意,不在奢华,而在简素中的创造与发现。明代陈继儒在《小窗幽记》中描绘理想生活:"茅斋独坐,茶频煮,食饱徐行,间翻典籍,兀兀终日。"一茶一饭,漫步读书,最是平常,也最是难得。《格言联璧》中说:"浓于声色,生虚怯病;浓于货利,生贪饕病;浓于功业,生造作病。"放下多余的欲望,回归生活的本真,方能品出生活的原味。
苼喜堂平和处世心在这个步履匆匆的时代,我们常被各种声音裹挟——成功的渴望、他人的期待、物质的诱惑,如潮水般涌来。此时,重温《管子·内业》中的智慧尤显珍贵:"心静气理,道乃可止。"这八个字,道尽了平和处世的真谛:心若安宁,气息自会顺畅;心若平和,大道自会显现。想起那些真正活得从容的人,往往不是拥有最多的,而是计较最少的。他们像山间的清泉,静静地流淌,不争不抢,却自有一番天地。这种境界,让人联想到冬日里的一杯暖茶,不烫不凉,温度刚刚好;也像秋夜里的月光,清辉洒地,不浓不淡,光亮恰相宜。唐代诗人孟浩然在《题大禹寺义公禅房》中写道:"看取莲花净,应知不染心。"此句道出了修心的至高境界。莲出淤泥而不染,人在俗世而不浊,这需要何等的定力与智慧。修得一颗平常心,如止水般澄澈,才能照见万物的本来面目。
苼喜堂《菜根谭》云:"君子之心,雨过天晴,月明日朗。"修得一颗平常心,不为外物所扰,不为境遇所困。
愿你在浮世喧嚣中,守住内心的平静,修得一颗平常心,做个自在人。
jinbao2025
Slet kommentar
Er du sikker på, at du vil slette denne kommentar?